纵书院 - 历史小说 - 明末:重造大顺天在线阅读 - 第255章 一场好戏

第255章 一场好戏

    在大明朝的政治生态中,勋贵集团一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大明朝前期,勋贵们始终都处于政治斗争的核心。

    与历朝历代的功臣勋贵相比,明初时期朱元璋对于功臣封爵的控制非常严格,且始终秉持军功原则,这本身是对前朝弊政的纠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这一原则向另一个极端发展,即从大明朝中期开始,勋贵集团几乎处于少封爵甚至是不封爵的现象。

    因此,大明朝的勋贵体系长时间保持着以武将出身为主体,人数相对较为固定,分布较为集中,且代系传承相对长久的集体,其中主要又分为洪武年间的开国勋贵和永乐年间的靖难勋贵两批。

    公、侯、伯,凡三等,以封功臣及外戚,皆有流,有世。功臣则给铁券,封号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难推诚;余曰奉天翊运推诚,曰奉天翊卫推诚。

    开国勋贵构成很简单,即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一批淮西老将,其中以开国六公爵为代表,汤和、唐胜宗等二十八人为侯,后来又加封了一次,像以“平西番功”封沐英为西平侯,并封蓝玉等十三人为侯,这些公侯基本上可以统称为开国勋贵。

    不过在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对勋臣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从优待重用转为打压,特别是在胡惟庸、蓝玉一案中,所牵涉的勋臣数量不在少数,导致一部分勋臣被杀亦或者被革除爵位,以致于开国勋臣在洪武一朝即‘存者不及三四’。

    到了嘉靖朝时期,整个大明虽然还有勋臣六十五人,其中有公六人,侯二十二人,伯三十七人,但是出身于开国者不过三人,其中除了朱元璋严厉对待勋臣的原因外,还因为靖难之变以及土木堡之变,也造成了勋臣的大清洗。

    因此,直到今日,大明朝尚存的勋贵里面,大部分都是靖难勋贵的后人,像魏国公徐弘基则是极为罕见的开国功臣后裔。

    相对于朱元璋,朱棣对于勋臣则多了几分人情味,他不再大规模杀戮勋臣,反而常常会减轻勋贵的罪责,维护他们的地位,因此也使得大明朝勋臣集团逐渐稳定下来,只是朱棣对于洪武勋臣依然十分残酷,对于尚存的洪武旧勋进行剪除,从而确保没有后患,也正是因为这些举动,也使得洪武勋贵几乎消失殆尽。

    当然,有一个人十分特殊,那就是建文时期的魏国公徐辉祖,虽然曾经因为大力帮助建文皇帝,导致被削爵,可是由于徐皇后和被杀的徐增寿缘故,导致魏国公一脉并没有断绝,而是继续流存了下来,继续居住在金陵。

    因此,作为洪武开国时期的六国公中的魏国公,也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其地位在南京勋臣里面自然是非同凡响,属于老大哥级别。

    史可法之所以上门来拜见魏国公,一方面是因为魏国公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魏国公过去在金陵京营有十分深重的影响力。

    当然,由于当年土木堡之变的缘故,勋贵集团的根基几乎被摧毁,无力继续同文官集团抗衡,使得大明皇帝不得不依赖宦官集团来对抗文官集团,从而导致勋贵逐渐成为了争斗的边缘派系,尤其是像开国辅运那批残存的勋贵,几乎都留在了金陵,对大明朝的政坛并没有什么影响力。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使得魏国公不愿意踏足这个漩涡,他不可能因为史可法的一番话,去对抗整个金陵勋贵阶层。

    此外,大明朝勋贵们都是旱涝保收,他徐弘基就算立下再多功劳,爵位也不可能再进一步,反而会引起皇帝的猜疑,因此他也没有这方面的动力。

    当然,作为金陵的实权人物,史可法的面子他多多少少也是要买一些,不好彻底得罪这个犟头。

    徐弘基打开史可法的奏疏,里面奏准了留都军政八事。

    其中第一条是要扩军,像金陵兵部尚书标下、操江标下、大小教场再加上神机营一共要再增加三万两千人的军额,另外他还准备增加新江营二标营、新水兵营、奇兵营一万两千人,一共加起来就是四万四千人。

    当然,扩军了也需要更多的将领,在第二条上就是关于这件事,史可法的要求还算合理,他认为一半可以给世袭的武职,另外一半就给武举,算是两全其美。

    第三条,史可法认为在用兵和选兵上要进行分离,也就是避免结党营私,由卫所官选卫所军到营里,再由营里的将领来负责训练和指挥作战,也就是选兵的不参与训练指挥,指挥和训练的则不参与选兵。

    第四条,在这一条上史可法终于谈到了军饷上,他认为过去大家伙战斗力不行,就是因为军饷没给够,那么钱都被一些贪赃枉法的人给吞掉了,没有真正发给士兵,因此他要求安功劳分配,按照作战角色分配,意思就是干得多拿得多,干得少拿得少,负责打杂的营就少拿点,负责上阵杀敌的就多拿一些。

    第五条,史可法认为以前京营的火器都太烂了,根本没法用,只能用来表演阅兵,所以要求重新制造火器,革除相关的陋例。

    看到这里时,徐弘基便下意识摇了摇头,他索性只看结尾的一段文字。

    “北有既毁之室、南无可怡之堂,徒曰‘王业不偏安’何!偏可遽安?犹太言之也。乃所差可幸者,敌、闯交斗,南牧不遑;绸缪未雨,惟此闲暇。若彼操鹬蚌二矛,我鼾渔人一闼;时乎!时乎!后将有不及图者。疏奏,命通行申饬。”

    徐弘基微微叹了一口气,当即给出了一个评价。

    “宪之啊,你若是呈递这封奏疏,请恕本公恕不奉陪了。”

    史可法一听到这里就急了,连忙问道:“何也?”

    徐弘基嘴角泛起一丝冷笑,道:“宪之,本公知晓你一心只为国为民,可眼下金陵城上下有哪个跟你是一般想法?做事得讲究和光同尘,得考虑到方方面面,而不是一味钻牛角尖,你若是继续固执下去,无人能帮你。”

    史可法脸色涨红,他深深躬身一礼,声音变得有些嘶哑。

    “纵使金陵上下都不助下官,下官也一定要守住金陵,纵使死在城头,下官也要亲眼看着金陵城是怎么被攻进来的!”

    说完这番话,史可法拂袖而去。

    他实在是太失望了,从韩赞周、赵之龙,再到徐弘基,没有一个人将大明朝放在前面,一个个都只顾着自己的私利........

    徐弘基始终一脸平静的看着史可法离去,等到史可法身影彻底消失在大门外以后,他才轻声道:“贵客看了一场好戏,也该出来了吧。”

    “魏国公,在下着实失礼了。”

    一名身着圆领青衫的中年人走了出来,脸上带着几分从容的笑意,正是李晟身边四大谋士之一的堵胤锡。江湖烟雨秀的明末:重造大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