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书院 - 历史小说 - 铁血新明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一十三章 法与道统

第二百一十三章 法与道统

    朱慈烺严厉反腐,加强集权的同时,钱谦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也开始走动了起来,开始为自己在另外一个战场争取地位。

    朱慈烺要在各省建立书院的消息早已经传开。在钱谦益,王夫之的努力,以及金陵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的盛名之下,各省只要是稍有名气的文人,都想来参活一下。

    当然,最主要的是,传言说若是成了书院的讲师,那可是直接授官领俸禄的,品级是不高,俸禄大部分也只有每月一两五钱,但是聊胜于无啊!

    甚至于说,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赶紧进入新朝的体系之中,成为自己人,许多事情,可以慢一点,但这个要是慢了,位置可就都没了。

    考虑到这一点之后,不少寄身于商贾富豪之家的赘婿和远房亲戚们,也在背后老丈人,好亲戚的资助下,开始了活动。甚至有的富商广撒网,资助了三四十个书生的。

    塔读^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钱谦益在南京见识到了金陵书院的巨大影响力,一想到将来各省新建的书院,影响力可能会更甚,便是一把年纪了,还四处奔波游说,想要过一把院长的瘾,在史书上留下大大的名。

    朱慈烺计划在每个省都建立一个官方的所谓“书院”,其实也就是后世“大学”的模型了,历经两年改进的南京金陵书院便是模板。

    当然,朱慈烺登基之后,就已经通过欧洲传教士和派出旅欧使团,将西方的学科体系,以及文明成果搬运过来,取其精华,加速华夏文明的进步。

    而“书院”也不仅仅是考取功名和钻研技术的地方。在朱慈烺的设想里,这里还应该是东方文明“科学革命”,“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策源地,为此必须拥有一定的特权。

    “新设的那些书院里,真的可以结社?”

    “胡说什么,那不是结社,那叫读书会,读书人的事情,怎么能叫结社呢?”

    南京秦淮河畔的一家酒楼上,张煌言和黄宗羲一面看着正不断恢复生机的南京城,一面谈论关于书院的传闻。

    黄宗羲在原本历史上是鲁王一系的人,官至左副都御史,还奉命出海去日本乞兵伐清,但并没有成功,然后便心灰意冷,返家隐居,不再任职鲁王行朝。如今同样效忠大明,想要谋求一份官职。

    毕竟,那个强盛的大明又回来了,鞑子最终也被赶回了关外。

    当然,他其实也很清楚,这个大明早就已经不是以前的大明了,几年过去,百姓心中,对曾经的大明似乎也没有什么留恋了。

    塔读@点&~为@:塔读小说APP

    且说,黄宗羲在哲学,政治上,许多方面的想法都要比王夫之激进许多。

    而这个思想原本历史上即将突破时代的文人,在不久的将来,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改革的许多方面提出的观点,都是朱慈烺所需要的。这也是朱慈烺点名把他召来的原因。

    比如:“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民主思想;

    “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百姓的基本权利的法治思想;

    以及关于宰相和围绕着宰相的各部门的重新设立,“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官员制度思想

    甚至是“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所设想的“学校”,相似于近代社会的舆论中心和议会机构,只是在具体的理论上,还不成熟。

    在原本历史上,这些思想并没有存在的土壤,这些堪称伟大的文人,思想家关于晚明近几十年,甚至是华夏上千年历史的反思,并没能在社会制度变革方面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而如今,朱慈烺想要通过设立书院的方式,通过影响这些国家精英的方式,把这些思想火种保留下来,甚至随着文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改革,它们终将能真正影响,甚至是改变新朝的政治文明。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内忧外患俱在,集权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朱慈烺如今做的一切,是尝试初步的法治,或者说是局部的法-治,没有真正意义的法-治,民-主便会毫无意义。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随之而来的,便是六部的改革,中央官制的改革,把“法”从皇权中独立出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如果无法保证“法”的逐步独立,那对皇权的限制,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毕竟,任何政治承诺都是不可信的,但是如果违背了道统,那问题就大了。朱慈烺要重塑大明的“道统”。执笔为家的铁血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