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书院 - 历史小说 - 汉世祖在线阅读 - 第84章 夏州降

第84章 夏州降

    “朕一贯提倡的勤政亲民,结果下面的官员们,就是这般勤政,如此亲民?嗯?”

    冬季已然降临,气温有所下降,但尚不算寒冷。不过,崇政殿内,面对愠怒的刘皇帝,在场的几名大臣都觉得凉飕飕的,一个个都微低着头,气氛显得紧张。

    刘皇帝生气的原因,是收到了一些风闻,关于地方上的一些为政风气。根据调查,有为数不少的州县官员,有事没事,喜欢到下边视察。州官下县镇,县官下乡村。

    这本没什么好指谪的,这是视察调研,也是听从皇帝的督教,响应勤政亲民,了解下情,听取民意。然而,问题也就由此产生。

    上官莅临视察指导,下官总要有所表示吧,迎奉接待,乃至庆祝仪式,甚至再度出现供奉的情况。早年,藩镇节度尚存的时候,其中一大弊病就是,所属州县官员,搜刮盘剥,以迎奉贡献,后来被刘皇帝明令禁绝,风气才有所扭转。

    而更严重的问题,是那些频繁下乡的行为,名义上是体察民情,亲近百姓,却有不少官员,理直气壮地享受着各村、各庄的招待奉献。

    一次两次也就罢了,当这种行为成为常态后,带给普通乡村百姓的负担就大了。比如安阳知县,三天两头往治下各乡镇村跑,亲民作秀,一次一地,且每到一地,也就吃吃喝喝,至多收一些土产贡献,日子可是滋润......

    当得知这种情况的时候,刘皇帝心中这个气啊,在治国的过程中,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也见得多了。但是,让他感到震怒的,往往是这些,曲解他诏意,违背他初衷的行为。

    刘皇帝实在是个多疑的人,敏感的人。他会忍不住想,只是提倡“勤政亲民”,下边那些“聪明”的官员就能玩出这种花样,那朝廷的政策、制度的,官吏们是否真的落实遵从了?

    大汉道州的治理情况,民生的真是面貌,究竟是怎么样的,他心中也不由打了个问号。哪怕他耳目众多,视听从未闭塞,消息来源也多样,但没有亲眼所见,多少有些不放心。

    于是,出巡的意愿益加强烈了......

    “陛下,这些情况,终究是少数,天下官员成千上万,自是良莠不齐,难免有少数败类,既然发现了此类问题,对症下药,加以整治惩戒即可。”殿中,李业开口了,国舅对此倒是看得开,显得很平静。

    事实上,这种事情,他在地方为官时,也见过,尤其是在那些偏远穷困的地区,反而常见。只是,大部分人,不会像那些曝出来的那些蠢货那般,毫不顾忌吃相。

    “国舅所言甚是!大部分官员,还是尽其职守的,陛下不可以少数人的不堪之举,而罪天下官员!”窦仪也站了出来,直言道。

    闻之,刘皇帝不由看了这二人一眼,什么时候窦仪也会赞同李业的意见,这可是少见的情况。在朝堂上,最不给李国舅面子大臣,当属窦仪了,毕竟窦仪的臭脾气,是连刘皇帝都敢怼的。

    不过,对于二者的看法,刘皇帝也同意,如果大汉的官员都是这种表现,那帝国早就出大问题了。

    考虑了一下,刘皇帝环视一圈,问道:“既然发现了此类问题,朝廷总要拿出一些惩治办法,扭转此等不良政风!”

    惩治简单,照章处置即可,而如何扭转这股不正之风?直接禁止官员视察下乡,显然是不可能的,那无异于因噎废食,并且可以想见,那样又会产生怠政的问题。

    总之,不管什么政策规定,总会产生问题,解决旧的,就会有新的冒出来,这是一种常态。

    作为首相,魏仁溥开口了:“陛下,对于此类官员,可差人调查,事实确凿者,一律夺职,情节严重者,下狱问罪。朝廷当明诏天下道州,对此等假为政亲民,行扰民之事的作为,进行严厉申斥,官员无公事者,不得下乡留宿,更严禁接受乡里百姓奉献。另外,今后对此类状况,监察部门当着重检察!”

    听魏仁溥这份建议,只稍微一思量,刘皇帝便同意了,直接道:“就按魏卿的意思办吧!”

    说完,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想要拿出更好的措施,也难。

    “陛下,枢密使李处耘求见!”在刘皇帝唏嘘间,一名通事入内禀告。

    “有军报来京?”刘皇帝立刻提起了精神,手一摆:“宣!”

    很快,李处耘步入殿中,手里果然拿着一份军报。李处耘躬身呈递,禀道:“陛下,西北军报,杨业已拿下夏州!”

    听到这么一则好消息,刘皇帝也是喜上眉梢,郁闷的心情都好转几分。接过喦脱呈上的军报,同时让李处耘给在座的大臣们讲讲情况。

    从杨业奉诏赴任西北,已经整整三个月过去了,算上赶路的时间,以及前期兵马调度与后勤准备的必要时间外,已经按兵不动快两个月了。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这么长时间下来,杨业在延州稳得住,朝中的官员却显得没那么多耐心,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就冒出来了。

    在不少人看来,区区定难军,人寡军弱,朝廷准备数万大军,又从延、盐、丰三个方向合围,哪里需要拖这么长时间。哪怕当年平河西,都没有如此拖沓。

    当然,了解刘皇帝对杨业的宠信程度,倒没有人傻到直接上表攻讦杨业,但对用兵、对进展事宜,还是有不少人上奏,发表看法。

    明面上如此,暗中的非议则更多了,觉得杨业名过其实,也有觉得杨业保守怯惧的。发出这些声音的人,除了不通兵略没经历过战阵的文臣之外,也有不少将领。

    在一些武臣看来,我上我也行,绝不会像杨业这般,拖拖拉拉......

    由此可见,要当统帅,主方面征讨事务,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解决军事上的问题,来自背后的政治压力同样巨大。

    杨业比较幸运的,是有一个完全信任的皇帝,并全力支持,把来自身后压力都给他顶住了。

    根据西北的军报,在十月九日,汉军已然兵进夏州城,李光睿投降。

    十月初二,汉军三路齐发,西路由崔翰领军五千出盐州,北路由田仁朗领三千出丰州,这是纯粹的偏师策应。主力大军,则由杨业亲自率领,自延州出发,直出长城外。

    从头到尾,只打了一仗,在夏延边界的安平砦,李光睿派了两千定难军守备,意图阻挡拖延时间,结果没能抗住一日,而付出的代价,是伤亡一百零七人。

    其后,就是一路高歌进兵,沿途再没有遭遇任何抵抗,面对数万汉军来势汹汹,在大汉政治攻势夏,早已内外涣散,人心惶惶的定难军,又如何能反抗。

    人心散了,队伍也就不好带了,因此,一路进兵,所向披靡,降者影从。甚至有不少的官民部落,主动迎接,献上犒军物资。

    于是,在八日,汉军在杨业的统帅下,顺利抵达夏州城。在这个过程中,李光睿没有任何反制手段。领军迎击,那是根本没有胜算的做法,也就是夏州坚固,能够勉强给他提供一些底气。

    但是,事实证明,他此前所有的应对努力,全作无用。当汉军兵临城下时,就有人秘密通报城内情况,愿意举事迎王师入城的都有不少。

    而城中,以汉军势大,定难军文武,直接向李光睿建议投降的人,竟超过半数,剩下的一半,也只有寥寥数人,愿意跟着李光睿死战。

    外则强兵压境,内则人心不齐,哪怕有一半的人支持自己,李光睿都愿意博一把,只是现实是残酷的。

    于是,在内外压力之下,深感无力的李光睿,还是没敢豁一切,选择投降。芈黍离的汉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