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姊妹篇 周易问答一百零九
问:《周易》第四十四篇《姤》文讲述了什么? 答:讲述家庭婚育观念的道理。犹如后封建社会里所诠释的"无后为大"的家庭生育观念。 《姤》篇原文是: “姤,女壮,勿用取女。 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踯躅。包有鱼,无咎,不利宾。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包无鱼,起凶。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姤其角吝,无咎。” 《姤》文讲述的意思是:zWWx.org “婚配,过分强势的妇女,不适合娶为妻。 纺线系于纺车的金锭上,真不错,利于长久的工作。看见了伤怀的事(触景伤情),羸弱的母猪在护爱哺乳它的幼崽时,驻足不动。厨房里有鱼,平平安安,但不是用来招待客人所备的。屁股上没了皮肤,行动就艰难。虽遭磨难,但无大的祸害。厨房里没了鱼,开始起了风波。匏瓜绕着杞树上生长,成熟美丽的花纹彰显在外,瓜熟蒂落。婚配如雄性,虽会出现问题,但没有咎害。” 《姤》篇的题目是“姤,女壮,勿用取女。”“姤”的意思是“相遇”。在《姤》文是指“婚遇”、“婚配”。 《姤》立论是“婚配,妇女强壮,不可取为妻”。这是何逻辑呢?这正是儒者所认为的妇道观念。但这里只是认为“勿用”,即不可以娶,而并没有出现如何的后果。在《周易》时期,表明对妇女已有了审美与道德观。西周时期对妇女的规范,有了一套妇道的价值观。即设定了礼教规矩。大抵女子“壮”了不合世俗规范。中国的妇德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已给妇女戴上各种禁锢的锁链。《周易》内容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尊女卑的意识观念。 《姤》文立论及内容讲述家庭妇女既要符合妇德,又不要太强盛。而《姤》主旨又是论述妇女的生育观,所反映了西周时期,对女性社会,地位,生育观的认识。特别是对女性已形成的道德观念,女性应柔与善,而不可“壮”与“角”。这些认为正是先儒的道德价值观,这正是农耕时代自然经济把男女分工定位到家庭内外,男主外,女主内的认识结果。这在《家人》篇里已有论述,而《姤》篇所反映的主要是生育观。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特别是后封建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婚后妇女若不能生育,既是莫大的耻辱和卑端,就更加没有社会地位,并受到家庭与社会的歧视。《姤》文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种棉纺线,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看来是个普遍现象。《姤》文描述的防线女,应是一个家庭的主妇,既拥有纺线的车子,也蓄养着母猪。这种家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耕时代里千千万万个相同的家庭,而不是贵族家庭,是一个农业生产的家庭。《周易》的时代至上世纪前半叶,这近乎三千年的时代里,就是这样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处于自然经济的支配中。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大多数农村家庭有纺棉花的纺花车,也有少数的家庭有传统的手工织布机,多数的家庭会养上一头猪。《姤》文所描写坐在纺车前的女人,通过看见所养的母猪正在驻足不动的哺乳其小猪的情景而触景伤情,表明这位婚后的女子没有怀孕,才有所伤感。通过"包有鱼,无咎,不利宾",这是厨房有鱼祈福生子的象征。又通过“包无鱼,起凶”描述,说明因妇女没有生育,家庭起了风波。作者通过一连串的叙事与描写,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农耕时代家庭主妇形象。并通过比喻与象征手法,而对那位主妇的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给读者美的精神享受,犹如美轮美奂的诗与画。用“包瓜”与“杞树”的比喻,以及“含章”与“有陨自天”的象征。表明曾触景伤怀的女子有了身孕并产下儿女,这对于那位纺线的伤感女子是多么的幸事与庆幸。而通过《姤》也反映了,《周易》时代(西周后期)已经是成熟的封建地主生产关系,这里的女子应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耕种家庭成员。《姤》文是论述普通家庭婚育伦理关系上的道理。 《大象传》由《姤》而阐发出“后以施命诰四方”一番新的政治道理。这是说:君主由此领悟,发布命令,遍告四方。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