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书院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三十五)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三十五)

    三十三、《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遁》卦内容的诸家易说

    1、诸家易说

    (艮下乾上)遁:亨。

    虞翻曰:阴消姤二也。《艮》为山,《巽》为入,《乾》为远,远山入藏,故“遁”,以阴消阳,子弑其父,小人道长,避之乃通,故遁而通。则当位而应,与时行也。

    “小利贞。”

    虞翻曰:小,阴,谓二。得位浸长,以柔变刚,故“小利贞”。

    郑玄曰:遁,逃去之名也。《艮》为门阙。《乾》有健德。互体有《巽》,《巽》为进退。君子出门,行有进退,逃去之象。二五得位而有应,是用正道得礼见召聘。始仕他国,当尚谦谦。小其和顺之道,居小官,干小事其进以渐,则远妨忌之害,昔陈敬仲奔齐辞卿是也。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陆绩曰:阴气已至于二,而初在其后,故曰“遁尾”也。避难当在前,而在后,故“厉”。往则与灾难会,故“勿用有攸往”。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虞翻曰:《艮》为手,称执;《否》《坤》为黄牛;《艮》为皮。四变之初,则《坎》水濡皮。《离》日《乾》之。故“执之用黄牛之革”。莫,无也。胜,能。说,解也。《乾》为坚刚,《巽》为绳,《艮》为手,持革缚三在坎中,故“莫之胜说”也。

    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虞翻曰:厉,危也。《巽》为四变,时九三体《坎》,《坎》为疾。故“有疾厉”。《遁》阴剥阳,三消成《坤》,与上易位。《坤》为臣,《兑》为妾上来之三,据《坤》应《兑》,故“畜臣妾吉”也。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虞翻曰:《否》、《乾》为好,为君子;阴称小人。动之初,故“君子吉”。阴在四多惧,故“小人否”。得位承五,故无凶咎矣。

    九五:嘉遁,贞吉。

    虞翻曰:《乾》为嘉,刚当位应二,故“贞吉”。谓三已变,上来之三,成《坎》象,故曰“以正志也”。

    上九:肥遁,无不利。

    虞翻曰:《乾》盈为肥。二不及上,故“肥遁无不利”。

    2、易说批判

    《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遁》卦爻辞所编汇的注释共有三家,其中还是汇编虞翻注释的最多。

    在对所谓卦辞“遁,亨”,虞翻的注释是:“阴消姤二也。艮为山,巽为入,乾为远,远山入藏,故“遁”。以阴消阳,子弑其父,小人道长,避之乃通,故遁而通。则当位而应,与时行也”。

    这虞翻对“遁亨”两字的注释,是穿凿附会于“象数”中。虞说的“阴消姤二也”,是从汉产生的十二月消息卦里来的说法,以六十四卦里十二个卦符号看出的交错符号排列为十二个月卦。其中《姤》与《遁》也是十二月消息卦排列中的内容。有《姤》卦符号第二爻是个阳爻画,而《遁》符号是个阴爻画,其它两者爻画皆相同,这就是虞说的“阴消姤二也”的说法来源。

    虞翻说的“艮为山,巽为入,乾为远”,这里的《艮》、《巽》、《乾》卦说法,是来自所谓《遁》卦上的八卦内容和互卦内容,又通过这些八卦卦取象,即“山”、“入”、“远”来穿凿附会所谓的卦辞。虞翻通过这些卦象而得出“远山入藏,故"遁"”这说法。“遁”是什么意思呢?虞翻通过卦取象的“山”与“远”,因有“远山入藏”,所以就是“遁”。看这种说法,是哪哪跟哪呢?接着虞翻的那段说,就是“象数理”,通过“象数”所附会出的另一番道理。

    再如对所谓卦辞里最后“小利贞”的注释,虞翻注释是:“小,阴,谓二。得位浸长,以柔变刚,故"小利贞"”。

    虞翻虽还是通过卦爻画阴阳去附会,可这似乎不是在注释什么是“小利贞”,而是在解释“小利贞”是从何说起的,即从何而来的。犹如这“小利贞”是从卦爻位逐渐成长,又是阴阳爻位以柔变刚中来的这说法。至于“小利贞”是什么意思,在虞翻看来不重要,没解释。重要的是“小利贞”是有爻位阴阳中的来的。这是注释呢?这种“象数”易学实在让人捉摸不透。是什么文化背景下,造成这种语境,更值得研究。

    其它的注释内容,既皆是以“象数”去穿凿附会,又是如上说言的那种语境。还是对比来看以下《遁》文的译解,既知“象数”易学上的胡说八道性,又知道了《周易》政治哲学的伟大思想性。

    3、附录:

    (1)附录《周易·遁》历史上的三种不同文本

    ①《周易·遁》原创文本格式

    ()遁,亨,小利贞。

    遁尾,厉,勿用攸往。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好遁,君子吉,小人否。嘉遁,贞吉。肥遁,无不利。

    ②《周易·遁》春秋文本格式

    ()遁:亨,小利贞。

    ()同人:遁尾,厉,勿用攸往。

    ()姤: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否: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渐: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旅:嘉遁,贞吉。

    ()咸:肥遁,无不利。

    ③今本《周易·遁》内容格式

    ()遁:亨,小利贞。

    初六:遁尾,厉,勿用攸往。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九五:嘉遁,贞吉。

    上九:肥遁,无不利。

    (2)附录《周易·遁》原创文章译解

    (原文)

    ()遁,亨,小利贞。

    遁尾,厉,勿用攸往。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好遁,君子吉,小人否。嘉遁,贞吉。肥遁,无不利。

    (译文)

    三十三、隐退下来,亨通,也是有利无害的前景。

    隐退在后面,有危险,不可再继续下去,是没有好处的。待到拘捕时,用黄牛之皮做成的绳索捆绑,就难以解脱了。隐退在口头上,是有毛病的,招致危险。但要礼贤下士,可谓吉祥。喜好隐退,对君子是好事,而对劳动者就没必要。美好的隐退,前景吉祥。功成名退,没有不吉利的。”wap..OrG

    (解说)

    “遁”在古文里为“逃”,引申为“回避”。又当“隐去”讲。本篇里指“隐退”的意思。

    本篇所立论的是“遁,亨,小利贞。”这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谋略。

    “遁尾,厉,勿用攸往。”

    “尾”:末尾。“厉”:危险。

    本段是说:“隐退晚了,就有危险,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这是说早隐退比晚隐退好的道理。在《周易》时代为何有了隐退的观念呢?自周人灭商建立起来周王朝,是通过宗法分封建立起来的家天下。(可叫“分家制”,一个大家庭,分成若干个小家庭。)正如《诗·北山》里描述的那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周王朝的统治体制是家长式的分封制。中国的先秦时代没有形成如古希腊城邦时期的那种奴隶主共和制。中国自成体系的就是“家长”体制制度。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王权制度思想意识越来越加强,专制体制越来越强化。为了维护王权统治,越来越加强的是对百姓的控制。从西周初年统治者虽提出了“以德配天”思想,但没能看到如何落实施行“德治”的机制与具体措施。而最终解决下面的问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周公率师东征,用武力解决异己。从周初到西周后期,经过几百年的王权统治,王权统治的经验是越来越丰富了,虽然周王室逐步衰落了,而诸侯国却逐步强大了。但家长式统治并没有消弱,王权专制思想理论也逐步上升了。后儒学者认为忽视德治是造成王朝的衰落,诸侯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殊不知,道德代替不了政治。后儒家把伦理道德看成是安邦治国的不二法宝。恰恰道德治国论是一种无法操作的口号论。道德治国论只能是统治者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而在王权专制的历史里,人们不难从历史中,总结出如何规避专制中的政治风险。《周易》作者一样从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上,看到政治上的风险。如何规避这种风险,《周易》作者给君子提出了隐退,来规避政治仕途上的风险。认为该隐退时及时隐退,才能避免政治风险落到头上。在王权专制里,古代思想家无法寻找到制约王权专制所造成政治仕途风险的良方妙药。而只有从“家长制”里衍生出的伦理道德思想,以此幻想约束统治者的行为。即让统治者有道德,而善待百姓。这就是民本论核心,实乃是道德治国的乌托邦。古代思想家们无法找到制约王权专制良策,但又看到王权制度里政治仕途上的风险,只能从经验上找出路。退隐就是成熟的政治经验。即在没有风险来临之前,就退出政治仕途。古代思想家无法找到制约王权专制的有效机制,而本身就没有产生过如何制约王权专制的思想学说。所以在专制的政治体制里,及早隐退成为规避仕途风险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后封建社会里被看做是规避政治风险的不二法宝。“退隐”观念在本篇里已经表述的淋漓尽致,已有了很成熟的政治经验。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里,“遁世”思想是中国历史中的必然。

    “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本段是通过风险的举例,进一步警示政治仕途上的危险随时都会出现。用绳之以身来做警示教育。“执”:捉拿,拘捕。“革”:去了毛的兽皮。“莫”:没有谁。“胜”:能承受,承受。“说”:通脱。

    本段的意思是“(若不及时的隐退)等到用黄牛之皮做成的绳索捉拿捆绑,没有谁能解脱的。”这是讲,待到风险落到头上一切就晚了。以此教育为官者,还是及早隐退下去的好。

    “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系”:挂,悬。“系遁”:意指退隐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光在口头上说隐退,而实际贪着官位不行动,是有毛病的,即是危险的。“臣妾”:泛指下人,邑人。此句里的“畜臣妾,吉”,意指牧养与收拢人心,才不会有风险。

    “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本段是一个转折,从正面来论述“遁”之道。“好遁”指喜好隐遁。本段是说:喜好隐遁,对君子(贵族分封的统治者,诸侯国君等)来说是正确的,而对劳动(小人)的百姓来说是不可行的。这里的“君子”与“小人”皆是身份概念。“君子”是有国有家,有爵封的统治者。而“小人”则是被统治者。即劳动人民。那么“退隐”自然是针对君子讲的道理,对百姓来说,根本没必要,是行不通的事(否)。自然是“好遁,君子吉,小人否。”当官的退隐下去,就不再有政治仕途上的风险,而劳动者若隐退了,只能是不种地,不生产了,那岂不国将不国了,这就叫“否(pi)”。即行不通的事。

    “嘉遁,贞吉。肥遁,无不利。”

    “嘉”:赞美,嘉奖。“肥”:肥胖。引申为茁壮,粗大;又当肥沃,富饶讲。这“嘉遁,贞吉”是指美好的隐遁下去,前景吉祥。“肥遁,无不利。”这“肥遁”不是说把当官的养肥了,发财了,赶紧的退下位去,避免犯事。这“肥遁”应是指“功成名退”之意。这才是为官者隐退的最佳时机,不能老是贪着官位不放,等到犯事,引火烧身,那就不是“无不利”了。这就是为君子讲述的退身之道,实属政治谋略。

    这“遁”之道,也体现了解决官员终身制的问题。本篇所讲的隐退,归隐,是为了躲避政治风险的方法。本篇文章也为后世“道学”起了重要的影响。“遁世”思想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三千年专制下文人的精神向往,“遁世”思想在中国帝制社会里起过重要的调节作用。

    《周易》里这篇“遁世”思想之作,可算是“道学”的开山之作。中国传统是一个权力之国,人人无不崇尚权力。权力之巅是至高无上的王。中国古代文人在强大的权力恐怖制度里,既不甘心忍受暴政,又无力反抗,只有逃避。而道学思想实乃是文人学者,对抗权力与世俗的另类精神诉求,要逍遥与秩序社会之外,幻想无拘无束的世外生活。但本篇讲的是避开政治上危害与风险,与后来的道家所发展的“遁世”思想有所不同。道家倡导的是不入仕,反对出仕,提倡无为(不过《老子》里的“无为”之目的,则是更大的“为”)。《周易》所倡导的是积极有为,不过是在政治仕途上应早作准备,急流勇退。但本篇对后世道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堪称道家遁世思想的渊源,只不过后来道家发展了“遁”里思想。而道家所讲的是,大智若愚,外表装疯卖傻,而内心则是洞察秋毫的一种机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以至于形成后封建社会里崇尚道家思想,成为文人墨客的精神向往。或是寄居山野,吟咏林泉,成为志高身洁的形象;或是遁入空门,装成颠僧与疯和尚,以树立成世人心目中的智者与高人,口中不时说出点“偈语”,以显示与众不同或神秘无比,全然不顾社会的发展与进程的命运,也就可以故弄玄虚与欺世盗名。这正是专制文化下的扭曲心灵映照,与人格变异。而道教者,不是追求自我心灵上的真善美,而是妄想长生与成仙。而一些道教中人,又往往成为祸害世人的神巫与术士。道家成为古代神秘主义的大本营,道家思想成全了道教。也无疑成为帝王社会里文人精英被收容的大容器,一切失落的文人学者,都被那道学容器融化掉了自我。正因这“遁世”思想是来自于强大的专制权力社会下的压力,而分离出一种与世无争的人生活法。“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这是《红楼梦》启示的人世结局。

    现在学者把《诗》,《书》,《易》,《礼》称为中华元典。这种说法不错。也有一些学者把《易经》称之为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这种比喻虽好,可惜没有给于《周易》,而是给于包括《易传》内容的《易经》。这“活水源头”不是针对《周易》而言,而主要指的是《易传》(“十翼”)。因为学者们多是引用《易传》里的内容说事理,特别是看重的是《系辞传》,认为《系辞传》才是真正的哲学,而说《周易》是卜筮之书。卜筮之书,就是巫书,怎能成为“活水之源”呢?那岂不是“祸水之源”了吗?所以那些称《易经》为“活水源头”者,是包括《易传》内容的《易经》,这就成了本末倒置。《周易》是先秦文化的源头,流出了后儒学的“十翼”,流出了“老庄”思想。《周易》里的思想既是先秦儒家的活水源头,也是道家的活水源头。而《易经》(《周易》加《易传》)则是后封建社会文化的活水源头。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