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书院 - 历史小说 - 三国应谋天下在线阅读 - 第十章 黄巾来袭

第十章 黄巾来袭

    “颜良!”

    怎么可能,他不是跟着袁绍混吗?

    是了,这袁绍还在洛阳当他的西园八校尉呢,直到明后年跑到渤海招兵讨董,颜良、文丑才跟着他混。

    纪灵、颜良本就是徐州琅琊郡人,一个缯国县,一个临沂县,这会儿蛰伏在徐州很正常啊!

    陶应忽然心如火燎,迫不及待,隔空一把抓住纪灵的胳膊,使劲晃了晃,一脸热切地催促起纪灵来。

    “伏义,颜良此人名号,可是如雷贯耳啊,说他是徐州,乃至河北第一猛将都不为过,只是不知其踪,没想到居然是伏义的好友,若非此番不能掉头,本守定亲陪伏义前往礼请文恒出山!”

    “伏义,你即刻调转马头,一定将文恒给我请回来,本守在南城设宴恭候!”

    纪灵一震,陶应这般反应,看来对颜良的了解确实很深,不然也不会这般急切、眼热和失态。

    同时又为自己的好友高兴,纪灵绝不认为陶应对颜良的夸赞言过其实,而是一言中的,很是中肯。

    “也许,这也是许子将给他评价的吧!只是不知,许子将有没有评价我?”

    “诺!”

    纪灵心思百转,不说二话,调转马头,直奔临沂。

    走了一个,即便去了南城,一时也摊不开场子,陶应目光转向孙观,干脆让他也去喊人得了。

    “仲台,你也辛苦一趟,调转马头,将吴敦、尹礼、孙伯台请来,干事嘛,总之是人多力量大,这样我们也可快速推进在泰山郡的事业。”

    孙观也不说二话,一脸欢喜地朝陶应拱拱手,拨转马头,扬长而去。

    糜芳望着远去的纪灵、孙观二人,满心复杂。

    这两个后来居上之人,一个个替陶应举荐人才,不仅使陶应的实力充实起来,连他们自身也有了帮手,反而自己还是个孤家寡人,若非这一番献资,恐怕在陶应心中的地位也要直线下降吧?

    糜芳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开始琢磨起自己从哪里也拉几个帮手来,可糜氏毕竟是商贾之家,真正的大才,不愿与商人打交道,所以,回头一看,全是生意人!

    糜芳的心思活泛,此刻的陶应也不遑多让。

    “哎呀,这琅琊郡还真出人,简直人才济济,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才!”

    若没有错,刚替刘表完成使命的诸葛玄,此刻已回到徐州阳都县,在照顾堂兄诸葛圭的遗孀及子女。

    诸葛珪的子女,当然最重要的就数诸葛亮了。

    “可惜啊,刚刚失去父亲的诸葛亮,也就八岁!”

    “不过,他的大哥诸葛瑾倒是已十五岁,才华渐露,只是如今不知在那里游荡呢!”

    也不对,应该在,这个时代的人最讲究孝道,他爹刚死,他定在守墓;况且,这诸葛瑾本就是以孝扬名天下。

    除了诸葛一家,琅琊国莒县的徐盛,也是陶应当下最为垂涎欲滴之人。

    徐盛可是有帅才的,曾获得君主“大壮”,三国时期仅有张辽与他获此殊荣,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徐盛,一定要抓到手,以后替哥经略一方,就靠他了!”

    陶应非常清楚,像纪灵、颜良这样的高手,冲锋陷阵,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绝不再话下,即便是徐盛也办不到,但让他们独领一军,经略一番,那简直是害人。

    收转心思,陶应笑眯眯地看了一眼糜芳,虽然糜芳在各方面的才能均一般,但好在背景强大,为人也温顺,让其守护后方,置办粮草,还是绰绰有余的。

    “子方,你以后也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像冲锋陷阵、斩将夺旗这样的事情,让他们去干,你要替我守好钱袋、粮仓,这可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啊!”

    糜芳感动不已,看来,陶应并没有因为身边的能人多了,就将他撇一边,反而将最重要的事情交给他,看来,自己才是陶应的心腹之人。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主公放心,芳定不负主公重托。”

    陶应点点头,催促战马,加快脚程,赶向南城。

    一路疾行,日头偏斜,陶应一队人马终于进入了泰山郡南城县境内。

    一路行来,无数的残垣断壁之下,那露出的白骨让陶应心寒无比。

    道路两旁那暗红的污帻,就算下了无数次的大雨,依旧无法冲刷干净,空气之中弥漫着是一种令人无比绝望的气味。

    不仅仅是腐尸的味道,还有一股股毫无生机的死气。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陶应双目失神,怔怔地站在已是一片残垣断壁的南城县城下,惆怅流涕,潸然泪下。

    他还是低估了自己对泰山郡局势的预见,丧心病狂的张举与走投无路的黄巾贼,连番肆虐,如今的南城是这般,估计整个泰山郡也可想而知。

    陶应一行人进入县城,几乎见不到半分人气,昔日虽说不至于熙熙攘攘的县城,如今数里之中不见烟火。

    眼前的南城,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南城城了。

    如今的南城,已经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鬼城。

    糜芳及一应马队,护卫在陶应身边,皆是沉默不语,气氛沉闷的可怕。

    众人还是低估了张举的暴虐,低估了黄巾贼的残暴。

    “主公……”

    糜芳打破了沉默,他已隐隐看到有些难民从残垣断壁中露出头,朝他们观望。

    陶应也看到了,收拾心情,指挥糜芳安排人在原县衙所在地门前支锅熬粥,救济灾民。

    随着一车车的钱粮进入残破不堪的县衙,一口口锅下冒出浓浓的炊烟,躲藏在四处的灾民纷纷走了出来。

    “是朝廷的军队,我们有救了!”

    “苍天呀,你终于睁眼了!”

    随着灾民的缓缓聚集,糜芳心中开始紧张起来,攥紧手中的长枪,指挥一部分人护住钱粮,一部分人护在陶应身前,戒备灾民趁机发难。

    看着慢慢聚拢过来的老弱病残幼,陶应心中很是酸楚,这便是大汉真实的写照,果真是日暮西山!

    陶应催马上前两步,徐徐朝四周打量一番,对着四下拱拱手。

    “父老乡亲们,我乃朝廷新任命的泰山郡守陶应,是我陶应来迟了,让你们遭罪了!”

    “不过,既然本守来了,就不会再叫父老乡亲们遭这般灾难,你们有序排队,待我的部下熬好粥,人人有份,个个管饱,莫要争抢。”

    “若发现有人不听从我属下号令,趁机作乱,定杀无赦!”

    陶应安抚完饥民,又朝糜芳挥挥手,让他组织灾民。

    “子方,你这个南城令立即上任,一会儿安排下去,每人两碗粥,待吃完后,组织所有难民,打扫县城,掩埋一切死尸,不能让这些难民吃白食,得让他们自救!”

    糜芳点头抱拳:“诺!”

    有了主心骨,幸存的难民在糜芳的指挥下,不分男女老少,热火朝天地开始了南城大扫除,残砖破瓦被一块块清理出来,残垣断壁被扒除,枯木烂枝当作篝火,被一堆堆点燃,一具具无人管的尸体被集中淹没……

    一时间,南城似乎又换发了勃勃生机。

    “报!”

    正在众人热火朝天大干的时候,负责城门巡逻的护卫奔来,朝陶应拱手禀报。

    “城外涌来大批人马,像是黄巾贼。”

    陶应心一紧,一边走向自己的战马,一边问巡逻护卫。

    “大约有多少人?”

    “数万!”

    话音刚落,原本干活的难民,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

    “莫要乱,继续干活!”

    “子方,整顿兵马,与我迎敌!”

    陶应虽然心里紧张,但到了这一刻,也不能太怂,不然在泰山郡待不下去。

    陶应提着枪,一马当先,直奔城外,糜芳也不迟疑,大手一挥,带着骑兵跟了上去,并急奔几步,冲在了陶应前面。

    待众人出了城,陶应抬头眺望,顿时吸了口冷气!愚木愚的三国应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