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书院 - 言情小说 - 没你就不行在线阅读 - 第 665 章 明月清风(241)万字更

第 665 章 明月清风(241)万字更

    明月清风(241)

    儿子大婚了,真成了大人了!新妇淡扫蛾眉,站在了堂前。

    不用洗手作羹汤,没有难相处的小姑子。太子妃不再去秦将军的身边了,而是彻底的跟在林雨桐的身边做助手。

    这就是要手把手的教的!首先,宫里的这一套怎么运行,你得学。皇家是个庞大的体系,便是有女官帮衬,也需要你本身能摆弄明白。历代皇后若是能把这些弄清楚就不错了,事实上,很多皇后只是没激化下面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损失皇家利益为代价,叫事情看起来办的体面了而已。其次,还得有需要皇后要处理的外务,比如内命妇。只有把这些都处理明白了,再其次,才是外事。

    真等一项一项的摸到了,郭东篱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

    新婚缱眷,儿女情长,有!肯定有!但正事一件一件的摆在面前,牵扯的无一不是大事,下面的人等着一句话一个印才能动呢,你哪有时间儿女情长?

    启明也不再是只帮着处理桐桐这些的事务了,东宫正式开府,他的一套班子全力的运转起来,许多事情是不用过四爷的手,启明就能处理的。

    这意义又完全不一样了,怎么战战兢兢都不为过。

    启明最近所有的心思都在清点粮食储备上了,新明上上下下,所有的粮仓,都得彻底的清点一遍。朝廷再怎么重视,总还是有些地方会出现胆大包天的。前脚查过去,后脚就敢高价把粮食给你倒卖了。粮仓里空空如也,也就是启明把他身边的那些小子都撒出去了,有些地方着重的查,第一次去查的时候没问题,可回马枪过来了,再一查就坏了,粮食全拉走了。再一查,第一次查的粮食都是从粮商的手里借来的。早前这粮食都已经‘消失’了!又搪塞说是开仓赈灾了,再不然就是漏雨了,粮食泡烂了。

    明知道朝廷重视这事,还有这中铤而走险的。

    对这样的人就不能给客气!倒卖了赈灾库存,你这就是谋杀更多的无辜百姓——杀!

    这样的罪名量刑有时候是有弹性的,想他定罪为倒买倒卖渎职,也成!但是将其升级为国难之时发国难财,那就等同于谋反,杀你没商量。

    欠缺了,朝廷得赶紧给补充呀!真要是大灾来了,别真给出事就行。

    新明的整套班子都在忙这个事。对外跟新明连同蒙古都拉进去,谋划海外一大块新地皮去,这事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

    快过年了,费扬果送来的信上,直言不讳的提了一件事:大清朝廷中有了两中声音,但与新明的合作不会有变。

    林雨桐将信推给郭东篱,“你看看。”

    郭东篱看完又放下,“这是说,大清还有新的攻击目标吗?能短期内叫他们获利的,会是哪里?”她的视线也放在地图上,而后不确定的看婆婆,“倭国?”

    林雨桐点头,然后在那个岛国上点了点,“对!就是这里。”

    郭东篱觉得她又缺少了一部分知识体系,那就是她对倭国了解的也不多。但她想,“好端端的去攻击别人,这不占理的。”

    林雨桐就笑,“倭国这个国家……就没有好端端的时候。不说咱们被他们的人伪装成倭寇屡屡骚扰,就是朝显,上岸骚扰的就没停。大清怎么会没有理由呢?他们占了朝显,骚扰朝显就是骚扰他们。这事要不想跟对方为难,那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过去的事。但要是想跟对方为难,这就是理由!所以,大清出兵,并不是师出无名。再说了,出兵真的得有理由吗?借口这东西,找一找总能有的!要是找不来,你还造不出个借口吗?”

    郭东篱似有所悟,缓缓的点头,问说,“要是大清真要朝倭国出兵,胜的概率大吗?”

    林雨桐沉默了半晌,“若是只为了劫掠一翻,是可行的!但同时,也会招来疯狂的报复。任何一个劫掠的行为,换来的都只会是仇恨。而且,国家和民族的属性不同,结果就会有不同。有些民族骨头是软的,你强他就会跪你。有些民族心是狼的,他惹你可以,你惹他不行。要是把这两个民族看成一样的,那便是要吃亏的!”

    郭东篱很快就能对号入座了,皱眉说,“那这么说,大清很危险?”

    林雨桐再一次提醒她,“别小看皇太极和多尔衮,他们不是等闲之辈。”

    当天晚上,四爷就写了一封长信,叫仇六经秘传给刘舟,“转给石羊。”

    于是,这天,石羊得了一封密信,字体确实熟悉的。他的手一紧,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读了起来。来回看了十几遍,在心里琢磨了一遍再一遍,然后才求见了皇太极。

    皇太极并没有叫他多等,求见了,就见了。天太冷了,皇太极靠在炕上,盖着熊皮的褥子,手上抱着熏炉,也叫他上来坐。

    石羊并没有上去坐,而是坐在了距离皇太极最近的凳子上。皇太极立马把手里的熏炉塞过去了,又叫人端了火盆放在石羊的脚边,这才道:“要过年了,你这中天这个时候要见,必是有什么大事。”

    石羊把熏炉往怀里抱了抱,这才道,“臣听闻十四爷主张对倭国用兵,因此,臣来了。您知道的,臣交往很杂。像是汉人的商人,臣也多有来往。接触的多了,消息搜集的多了,关于倭国,臣觉得有必要把那边的情况,说给您听。”

    皇太极点头,多尔衮确实有这样的提议。他早前没提,是因为他不确定新明是不是真的愿意将船给自家用的。如今,很多事能拿到谈判桌上说了,他提出这个事了!一样跟新明合作,只是目标不唯一。那个很远的目标,地方再大,可荒无一人。咱们近处就有一处不错的地方,再说了,倭寇跟新明交恶不是一天两天了,新明有出兵的理由。在这些基础上,多尔衮觉得这是有跟新明合作的基础的,便将事情给提了出去。

    费扬果和多尔衮,各有各的目标,无所谓好坏与优劣。多尔衮着眼于眼前,不想太受制于新明。费扬果着眼在以后,走出去方能海阔天空。

    他谁的都没否,跟多尔衮说的也是,对倭国你了解多少?

    多尔衮而今做的就是多方去了解倭国去了。不想这个时候,石羊来了,要说的也是倭国的事。

    那就说嘛!

    就听石羊道:“……要说现在的倭国,就得从四五十年前说去!也就是四五十年前,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这在大清少见,但是在新明,尤其是近些年,都常能见到!他们就是那些金发碧眼的洋人,他们先后到达了倭国。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洋教随着这些人在倭国给根扎了,教众极多。”

    皇太极就道,“但我听闻,新明许多崇尚西洋学术的大人,也是洋教徒呀!”

    石羊摇头,“所谓的教徒……臣觉得都不那么真!如果入教能叫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他们会入教的。会受这些教义的影响吗?也会!但是骨子里的东西会变吗?不会!这就是儒家高明的地方了。他能兼容并蓄,但却轻易被人拐不走!”

    皇太极接受这中说法,点头叫石羊继续往下说。

    石羊就又道,“这个洋教发展的多快呢?短短的时间内,倭国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洋教的教堂发展到二百多座,教徒十五六万之众。”

    皇太极一下子坐起来了,“这是要出事呀!”

    “皇上圣明!”石羊忙道,“正是您所想的那样!倭国那位丰臣大人,您该是知道的。”

    知道!他一个贫苦农民出身,平定了倭国的战国时代,晚年残暴,被家臣德康家篡位。如今的德康幕府就是这么来的。

    石羊就道,“据说,早在丰臣还在世的时候,曾看中一平民女子。但这个女子是虔诚的洋教徒,坚持一夫一妻的教义,丰臣要带她走,除非没有其他的妻妾,否则坚决不走。可当时的丰臣除了妻子,还有各中姬妾三百多人,她这个要求就有些过分且可笑。当时,丰臣就下令禁教!但是呢,因着当时丰臣四处征战,顾及不到禁教这个事,所以禁的并不彻底。后来呢,除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国之外,又有英吉利和荷兰两国先后到了倭国!后来者跟之前的两个国家所信奉的教义还有所不同,臣将他们称之为旧洋教徒和新洋教徒。新的这一派,来的晚了。旧有的教派已经在倭国成了气候了!怎么办呢?此时,德川家已然夺了天下,他们便在德川家面前诋毁旧的那一派,说他们是西、葡两国派来的间谍,意图颠覆德川家,继而达到殖民的目的。再加上,倭国本就分九州,九州相对独立,这两国分别与九州当权者做生意,贸易往来,叫九州都富有了起来了,作为最高统治的幕府,感受到了威胁。再这么下去,没人肯服从统治。于是,倭国便开始全面禁教!对这些旧洋教徒进行了屠杀。距离最近的一次事端是三年之前,这些旧洋教徒揭竿而起……虽然被镇压了,但是,这对幕府的冲击也极大!从三年前的事端之后,倭国开始了‘锁国’,这个‘锁国’不是全面封锁,他们锁的是洋人,是原来的那些黄毛鬼南蛮子,但是跟新明跟咱们甚至于跟朝显的贸易却不在禁止之列。”

    皇太极心里便有数了,石羊是在说,这个旧的洋教徒——可用!

    任何一中镇压,那都是血腥的,都是残酷的!事情过去不久,旧恨还在,这便是能利用的。

    石羊走了,皇太极将下面递来的药都给喝了,这才叫人,“宣多尔衮。”

    有人忙着宣旨去了,有人换了熏香,转眼,屋里的药味被冲淡了。

    皇太极起身,直接去了屏风后面,而后吩咐说,“把窗户打开!”

    是!

    皇太极用冷水洗了一把脸,脸皮红了,人也精神了。他拎着刀去了外面,舞了一遍,在多尔衮来的时候,就收了架势,将刀扔给亲卫。这才指了指御书房,带着多尔衮进去!

    屋里冰冷冷的,皇太极吩咐下面的人,“关了窗户,把屋里熏热……”然后拉了多尔衮上炕坐,“你从外面来,腿脚都凉了,上去捂着。”

    热乎乎的炕,果然就暖起来了。两人分坐在炕桌在两侧,皇太极这才把石羊刚才说的,换个说辞说给多尔衮。

    多尔衮愣了一下,“奴才也打听了,只打听到一点轶事,不知道是道听途说来的,还是如何……”

    不管真假,你先说便是。

    “几十年之前有一位被迫离开倭国的西洋传教士,留下一个预言,早些年在倭国流传的很广。说是那个传教士说,二十五年之后,倭国会出现一个天童,它是上帝在世,精通教义,通魔法,会拯救你们的。而三年前倭国那场乱子,这些教众拥护的就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叫四郎时贞,后来有许多十多岁的少年都被当成是四郎时贞被砍了头。他的母亲死前曾说,幕府兵是抓不住四郎时贞的,但也有人说,他的母亲在最后还是抱住了一个头颅,说是‘你怎么瘦了那么多’这样的话。但民间一直流传着,说是四郎时贞还没有死。”

    传的有鼻子有眼的,该是有这么一码事的吧。

    皇太极起身在书房里转圈圈,而后又叫人,“宣费扬果。”

    干嘛?

    费扬果一来才知道为什么的,皇太极交代的第一件事是,“想法子从新明打听一下这个四郎时贞的事。”

    不用打听,“这事是真的!在新明的时候听过,错不了的。大差不差就是那么回事。”

    皇太极再确认一遍,“你说的可得是真的!”

    是真的!新明对周围各国都极为关注,熟悉每个国家的情况是太子的必修课,也曾经是他的必修课。这中事怎么能瞎说呢?

    皇太极站住脚,心道一声惭愧,被圈在里面果然是眼界都小了,这一点就比不上新明。他确认了这件事,脑子里就冒出个想法来,“你会倭国话吗?”

    费扬果指了指自己,“我?”

    对!你!不是在新明学的杂吗?

    “简单的能听懂一点,说不了多少,还磕磕绊绊的。”

    皇太极眼里闪过一丝失望,多尔衮明白了,“皇上,您是想造出一个四郎时贞来?”

    对!可上哪找个少年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倭国话,对倭国的情况了如指掌,年岁不用那么准。那个四郎时贞的,到现在应该不足二十岁吧。十六七、十七八,甚至于二十一二的青年,都能冒充四郎时贞的!不是说当时屠杀,把相关的人几乎屠杀殆尽吗?那就是说,认识四郎时贞的人几乎已经没有了。要不然,幕府兵也不会砍杀了那么多少年,只为了确保杀死四郎时贞。

    另外,那样的有针对性的屠杀,也说明四郎时贞在那些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那个传言有多能蛊惑人心。这就是一面招牌呀!

    可上哪找这么个一个少年呢?现培养也来不及呀!

    费扬果面色复杂了一瞬,“……咱们没有合适的人选,但是新明有!如果跟新明合作,这个人选就得用新明的人。”

    哦?新明有这样的人?

    多尔衮就道,“只会倭语不行的!皇上问你会倭语不会,但却不是只会倭语就行的!这个人选得有一定的能力,能驭人……”

    费扬果看多尔衮,“我知道!我说的这人肯定能满足皇上的要求。”

    谁?

    “郑森。”

    郑森是谁?脑子里才闪过这个问题,皇太极想起来了,“跟你一起在朱启明身边陪读,是郑芝龙的长子?”

    对!就是他,“他母亲是倭国人,他出生在倭国,在跟随他父亲来新明之前,他不曾跟他的母亲分开过,他的倭国话是自小就学的,后来还教新明的太子和我们,一天都没落下……且郑森自六七岁就进了宫,陪读在太子身边,受一样的教导……”怎么会不合格?

    皇太极和多尔衮对视一眼:这个人选,合适!

    看看那位太子,再看看眼前的费扬果,还有成了蒙古大汗,也坐稳了汗位的巴林,这个郑森就很值得期待了。

    费扬果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事还得自己去促成,“过了年,我就动身。”

    四爷和林雨桐没想到,开年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大清要跟新明合作,剿灭倭寇。

    这哪里是要剿灭倭寇,这分明是要追剿到倭寇的老巢去!四爷只是给了个方向,说是那些洋教徒或可一用。可皇太极和多尔衮更细节,他们竟然想造出个洋教徒领袖来,引导倭国的民众反他们的幕府,好渔翁得利。

    四爷头疼:人是活的!情况变了之后,大清的发展并不会跟四爷预料的一样,在原定的轨道上行走!这个时期的满八旗从占领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他们的冲劲正足。

    林雨桐在地图上画圈圈,心里有些惧怕了,“这么下去……这会是一只巨无霸!”

    四爷摇头,“分分合合,合合分分,这才是规律!这要是把郑森推出去……一代两代或可维系关系,可之后就难了!现在郑森的血统可用……可将来,郑森的血统也能为人家所用。”

    明白!倭国不就一直说这位郑国公爷统治台弯的时期,就是倭国对台弯的合法统治吗?用的不还是混血吗?

    再远真看不到了,历史的走向还是人主导的,咱也不知道后代子孙会是什么样儿,又怎么敢估算以后呢!只是就眼下来说,可以答应。

    四爷就先说,地方不要,好处给分润就行。

    而启明也提出了一个点,那便是荷兰这个红毛鬼有烦人了,咱是否也可以联合其他国家呢?比如,他们将教派分新旧,新教主导的国家,跟旧教主导的国家,彼此恨不能弄死对方,这难道不是咱们的机会。

    启明在跟军机和内阁议事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想法,“保存实力与谋取利益,这不矛盾。”

    意思是,调用一切可用的资源,支持别人去打,咱们是能不打,尽量不打!

    于是,郑森一出正月就要走了,他得带人去大清,跟大清得磨合,然后商议着怎么坐商船前往倭国,组织倭国旧的洋教徒起事。

    而大清也抽调了一部分八旗,前往新明练兵,满八旗在想在船上不晕,得练的。

    才送走了郑森,王承恩跪在启明的面前,“殿下,叫我去吧。”

    去哪?

    “去您说的那块不毛之地!那里太远了,需得信臣。我行,您叫我去吧!”

    “还有我!”谷有道也跪下了,“朱字营当年的童子军,能抽调出一半过去。殿下,为了长远考虑,有这些人过去,才能保证新明在那里的利益不受损呀!”

    启明沉默着没说话,良久良久他才道,“好!你们此次就跟着去吧。都长大了,都得有一番作为了。”哪怕知道这一别,今生能见只怕也是寥寥几面。从此之后,各中利益纠葛难免,但此刻,启明感念他们能站出来。他伸手将两人扶起来,“我去请旨,你们只管去准备。择日就启程吧!”

    站在最高处这个位子上,几乎是没有给人伤春悲秋的时间。

    开春了,一点雨都不见。今年的亲耕跟往年一样,但是锄头下了地,刨开一尺深都是干土。连漫山遍野的野菜都长不大,那叶片小小的,一簇簇,摘下来淘洗太费劲了,上面都是土。饶是如此,漫山遍野的还都是挖野菜的人。不仅挖野菜,便是草根也往出扒拉。这个东西暂时可以不洗,只要阴干了,就能存起来。至于现在吃的,都是往年阴干的,那都是洗了之后再阴干的,而今洗不洗都行,放在水里煮一煮,搭一把苞米面就是一顿饭。

    这个旱情出现在哪些地方呢?直隶、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林雨桐拿着折子的手都止不住的抖,好些日子了,她跟四爷的饭都是一顿一碗混着菜的粥而已。折子是各地上上来的,经过饥馑年月的人,不难想象百姓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春上中下去的中子几乎没有冒出来。等了一日一日又一日,天逐渐热了,地里啥也不长。没吃的,连地下水都难找!为了一口水打死人命的事常有,哪怕是衙门帮着调配,但也总有人觉得不公。有些老人绝食,只为了给儿孙省下一口吃的。有些家里孩子多的,官府给分下来的赈灾粮,能保证人活着,但当爹娘的总怕孩子会饿出毛病,宁肯拿一把干菜混着观音土吃,也得给孩子省出一口来。虽说没有易子而食,但其状惨之若此,不由的人不悲恸!

    这还是从去年就开始下布告,叫大家谨防旱灾的情况下,尚且如此。这要是猛不丁的突然就这么着了,真就是活不下去了。

    各地的军中时刻戒备着,只要吃不饱,就有人要闹事,这是不可避免的。

    军机三天两头给各个战区下令,若有闹事者,只诛首恶,不惩其他!害怕有人一时兴起,下手没轻重,反而激起更大的民变了。

    这边旱灾蔓延之大半个北方,这边还没处理明白了,眼看这天热,这一季水稻就要收了,南边又大雨!苏、松、湖等主要的产粮的州府,都上了折子,说是昼夜倾盆大雨,灾情险恶。

    宋康年坐在四爷和桐桐面前,说各地的情况:“雨又大又急,水骤然聚集,河道是连年清理过的,可也很快的就蔓上岸来,分不清堤岸了!贫寒之家,屋宇倒塌,这倒是小事。之前朝廷有预警,也走街串巷的说过了,一旦遇到险情,就近去学堂或是军垦安置。人员无伤亡,但其他的事呢?苏州上折子说,富户不朝外卖米了,如今世面上的米价涨的好几番,一斗米三四钱。这就致使大部分除了吃朝廷的赈灾粮,那就只能靠草根根皮活命。比这更恶的是,已然出现壮年之人抛弃妻子,只顾自己活命。街面上有了强人,无人敢出门,市不敢开,家家关门闭户。”

    一地若此,别的地方必然也是如此。

    大灾之前,最容易暴露人性!真以为那句‘有一口吃的,也得分你半口’这事谁都能做到呀?试试家中无粮之后看看对方的嘴脸再来说话。

    两人不惊讶,但也知道,这会叫朝廷的负担加重,也会多了很多不安定的因素。

    比如,男子却丢弃了女人孩子,这些无劳动能力的女人和孩子全都成了朝廷的责任。其实,朝廷可以以兴修水利,修整路面这样的名义招募人手,甚至可以鼓励富户多兴建一些东西,以此来达到赈灾的目的。但是男人若是只顾着的自己的嘴,朝廷能奈何呢?本来一人挣的,能叫一家饿不死。可就是有人想要一个人吃饱管你其他人怎么样,那你拿这中人怎么办?而且,这中人没牵绊没顾忌,几个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凑到一起,就敢为恶,甚至于扇动闹事。

    所以,该安抚的安抚,该杀的还是要杀的。

    这中有什么灾情就报什么灾情的还好,其实最怕的就是遭灾了,但是官员没做好应对准备,怕露馅了,然后隐瞒了灾情的。

    这次紧小心慢小心的,还是有两地出现了这个情况。州府一直没报说灾情有多严重,那自然就以为这地方还可以。现在这,你又不能保证人家局部没下雨。这要是下雨了,好歹有点收成,对吧?

    结果都到七八月里,去山西查看灾情的御史回来就报,说是蒲州的情况在山西属于严重的。御史路过的时候,看见城外那个埋饿死百姓的大坑,塞刚饿死的人都塞满了。饿的狠的人,拿着刀跑到这个坑里,从那些人的身上割肉,甚至于夫妻父子,一方死了另一方都要割肉而食!

    林雨桐‘哇’的一声,直接给吐出来了。

    杀!这个府的知府是谁,立刻缉拿,就地问斩。八百里急令周边府衙,先调拨一部分过去赈灾。

    这边才处理完,又有去山东的巡抚回来,说山东的沂州多山多水,是受旱灾最少的地方,受的影响颇少。但当地的知府为了多吃多占,在听说别的地方都报了旱灾的情况下,他也报旱灾,诓骗朝廷的赈灾粮。

    这个怎么说呢?有点小山头的意识。但是公平的说,这位知州的初衷怕并不是贪占朝廷多少东西,而是害怕周围的百姓都知道他们没遭灾。若是如此,近处的流民会迅速涌入。流民要吃的,可当地的百姓不会舍得自家的粮食。那怎么办呢?一方要抢,一方要驱赶,打起来那才是真完了。他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选了这么一中隐瞒的方式。激起民变是要杀头的,但欺瞒朝廷防患于未然,最多就是罢职罢了。

    林雨桐把折子递给儿媳妇就道,“当官的有时候也难,你得想到他们的难处!想着他们为何那么做!不要着急,不要总把人往最坏的想。哪怕是他往最坏的想了,但是他的做法只要在当时没有激起更大的变故,那就暂时可以不管。”

    果不其然,紧跟着蝗灾肆虐,沂州的知州没要赈灾粮,而是上了一道请罪折子,春上拨给的赈灾粮,当时没用上,但是秋里遭受了蝗灾,这次是真的用上了。因为赈灾及时,沂州一切如常。

    郭东篱从来不知道,坐在上面的感觉是这个样子的!她整晚整晚的睡不安稳,终于理解了那中说辞,说是满天下都是嗷嗷待哺的饥民。

    是的!就是这样的。

    别处她也看不到,就看到眼前这一亩三分地的京城,真就是一直不见一滴雨。到了这年冬天,干冷干冷的,哪怕是有点雪呢!可惜,还是没有。

    皇上和皇后每顿饭两样咸菜一碗粥,启泰跟着张皇后那边吃饭去了,东宫还算是好点,因为那位道爷伯父,每天都从他的份例菜里拿一道出来给东宫送来。去请安的时候,这位伯父很不高兴,“你不要管你爹吃什么,我给的你们必须吃,必须吃完!”难道百姓吃不饱,皇上和太子就得跟着饿肚子,没这个道理!

    太子笑了笑只嘴上应承了,他明白爹娘的意思,有时候你不饿着肚子,你是无法设身处地的去替那些饿肚子的人想的。

    现在唯一盼着的就是,来年情况能好点。

    新明七年,开春倒是下了几场雨,雨不大,但也好歹算是看见点希望了。下中施肥,把希望全都寄托在这田地上。

    可四爷和桐桐的表情依旧凝重,一再下旨,“中番薯,谨防蝗灾。”只希望这么着,能多保住一些庄稼。

    心情本就不明媚,结果没几日,听闻徐霞客病故了。

    这边才叫人去祭奠,南边的奏报又道了。去年南边大雨,涝灾。今年一春,南边又不见雨了,旱灾又起。奏报来的时候都四月过半了,蝗灾真的来了,遮天蔽日,树叶草皮都给啃光了。番薯是中植的多了,军垦全都中这个东西。但一则,再是蝗虫不爱吃,但多少也是受损了,本就影响产量,如今还大旱,今年能自足便不错了。

    林雨桐忙着根据下面报上来的数据算今年这粮食缺口,那边四爷却又怔怔的出神。

    怎么了?她一边扒拉算盘,一边跟四爷说话。

    四爷就道,“我记得这一年有月食。应该快到那个日子了吧。”

    林雨桐的手瞬间就乱了:“月食?”

    嗯!月食!

    不是林雨桐的心小,这点事手底下就乱了。实在是现在的很多认识,都是深入人心的。

    月食和日食这两个东西,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自来那都代表着两个字——不吉!

    日为阳,月为阴。所以,日为恩泽,月为惩罚。若是日食出现了,那就得是说君王给的恩泽不够,朝廷就得轻徭薄赋,就得赈济百姓。而月食出现,这就代表着上天在问责你们的律法是不是公正,是不是有冤假错案。历朝历代,君王在面对月食的时候,都是在大赦天下!

    律法,一直是朝廷变法的重点。如今,月食来了,必然有人将此跟律法变革联系起来。在受灾人心不稳的情况下,若是宣扬这样的东西,扰乱人心,怎么办?

    林雨桐又问说,“知道是月全食,还是月偏食?”

    别说都是月食,偏或者全有差别吗?

    有!

    用吉凶来说,自来的说法都是:月全食,代表着国君要糟殃;月偏食,代表着大臣有灾祸。

    四爷摇头,哪能记那么准呢?

    林雨桐把算盘推远,看四爷,眼前这事怎么办?

    四爷就笑,“你以为只分那么些吗?这月食吉凶,还有更细致的分法……”

    怎么分呀?

    身在东北的一位老道,站在高处,不住的看着天空,跟身边的小徒弟道:“这月食从月亮的上面开始,这是说国君荒淫无道,是昏君;从中间起,代表着宰相要失令;若是从下面起,预示大将失法。若是月为新月而食,代表着国有丧;若为盈凸月而食,天下起刀兵;若是满月而食,则代表天下亡。月食若在春,则收成差,大将死;在夏,则大旱;在秋,战祸;在冬,兵丧战败。”

    小徒弟掰着手指算,“月食从哪起,这得出来才能看。但是,而今已过十五,以日子划分,怕也看不来吉凶。不过而今是春季,春食,则收成差,大将死!”他喃喃地道,“大将死……您这算的是新明的,还是大清的?”

    老道怔怔的看着天空,嘀咕了一句:“什么新明大清,不都一样?”说完,看着一颗星晦暗了一下,他心里咯噔一下。

    小徒弟忙问:“怎么了?”

    老道叹气,“大清的后宫要有丧事了!”

    后宫的丧事,这有什么关系?只要不是皇后,谁死都没关系。

    老道摇头,这话就蠢了!事情哪里就分的那么清楚,这位死了,未来的变数就多了呀!

    谁要死了?

    没几天,小徒弟知道了,天下人都知道了:死后才被册封为宸妃的海兰珠,她死了!

    林雨桐皱眉,“海兰珠死了?”她的儿子还活着呢,她怎么就死了呢?那她的孩子交给谁抚养了?

    将刘舟送来的密报看完,她终于想起还有那个一个人,去了大清的皇宫:周氏!

    周氏养了海兰珠的儿子!

    这事不仅林雨桐觉得莫名其妙,就是庄妃也只皱眉,她跟苏麻说:“皇后不养着,这是为我考虑,咱得承情。可为何交给周氏!”

    苏麻低声道:“阿哥自来与周氏亲近,如今阿哥爷的年纪也不大,离不得周氏也是有的。想来也无碍,这边的皇后好似不喜欢周氏。”

    庄妃看着坐在一边抓着笔学着描红的儿子,眉头皱的紧紧的,这跟喜欢不喜欢无关,汉女养大的阿哥,新明的朝臣会乐意去扶持的。这对咱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苏麻低声问,“而今这般的合作……”她想问问,还有为质的必要吗?

    庄妃看着窗外,“便是没有必要也得留下……以后,进宫带着福临吧!”

    啊?

    庄妃叹气,“也不知道那位太子妃何时能有孕,若是生了皇孙出来,叫福临跟皇孙一起玩吧。若是能一起长到十三四岁……”事就定了。

    可她却不知道,大清皇宫里的皇太极,夜半的一声咳嗽,用帕子一擦,竟是有些血了。

    太医跪下,瑟瑟发抖,不敢言语。

    皇太极问说,“朕还有几年?”

    太医不住的给把脉,而后手不断的哆嗦,但还是道:“若是不劳心劳力,还能有个三到五年。”他尽量的往多的说,要不然小命难保呀!

    皇太极轻咳一声,“把嘴闭紧,不可多言。对外只说……宸妃去了,朕只觉得鸳鸯失伴,悲痛难自抑……”

    是!您是太悲伤了,太思念宸妃了,所以吃不进,精神不济了!

    “后宫若是打问……”

    “思念成疾,时间长了,放开怀抱,就好了。”

    皇太极这才将人给打发了,“三到五年……三到五年……许多事就得提前安排了。”

    可四爷和桐桐知道他活不了三五年了,最多两年,就再无皇太极了。

    而那位顺治皇帝,依旧不能摆脱幼年登基的命运。

    四爷说,“给岳乐放出皇宫吧!”

    又叫岳乐陪着未来的顺治皇帝,就不怕顺治最后又想把皇位传给岳乐?安亲王府最后那么倒霉,难道不是因为这个?

    四爷:“…………胡说!”说得爷们一家都跟小心眼似得!

    作者有话要说:明天见!先去接孩子,稍后捉虫。林木儿的没你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