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书院 - 历史小说 - 汉祚高门在线阅读 - 1480 昊天有命

1480 昊天有命

    六月中,江东风物最盛。

    石头城外大江水道上千帆竞过,城内东西二市毕集南北时珍,城外有小吴兴之称的南郊货栈林立,工坊诸多。

    作为江东第一大城,建康城居民人数早已经超过二十万,无论是其繁荣程度还是宏大规模,都令江东人引以为傲。

    当然,繁荣并不是凭空得来,言及城池今时此态的实际缔造者,沈大将军无疑是众望所归。而若讲到沈大将军旧年事迹,则建康城中无论贩夫走卒又或达官显贵,俱都可以滔滔不绝,致人生厌犹且不收声,他们是发自肺腑、真正认为能与沈大将军共同生活在这座城池内,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也正因此,沈大将军最近这些年虽然常居江北,少回江东,但是建康城中仍然处处留有沈大将军的痕迹。

    乌衣巷内丹阳公主府,台臣俱以能安家近中而沾沾自喜。三吴人众行入建康,无论长居还是短住,沈公坊附近几个坊区乃是首选。咸和风流毕集一楼的秦淮河畔沈园摘星楼,更是时流雅事咸推必谈所在。

    除此之外,大凡建康城内街坊之间,若能与沈大将军事迹产生什么牵连,也都会成为城中热地,游人如织。

    在四方来客中,建康人态度最友好要首推吴兴人,特别是大将军乡土武康来客,无论行在哪里一旦道出乡籍所在,都会获得民众们友善对待。若能讲起一些大将军乡居趣事,那么建康人所回报的热情,言之追捧都不为过。

    当然,也有的外地来人并不会获得建康人的友善对待,甚至会遭遇极为苛刻的待遇,那就是洛阳人士。洛阳来人身在建康,遇冷乃至于遭受途人冷眼审视,都是很寻常的事情。而若一旦有什么行差踏错,小节有失,那更会遭到加倍的责难。

    在建康人看来,这些中州人士某种程度上夺走了大将军对他们的关注,大概是民风不够淳良,才常年把大将军困在河洛施政教化。

    既然如此,这些人就必须要对得起大将军这一份苦心与劳累,既然来到建康,他们也就有责任帮助大将军教导这些河洛人士恭良品德,不可因为他们的不受教化而让时流轻于大将军的仁德。

    当然,建康人若是北行入洛,待遇也是于此相差仿佛,两地民风对待彼此便有些不友好。这种民众自发的对抗与竞争,就连行台都有些束手无策,但是彼此间的交流倒也没有就此停滞下来,反而因为连接双方的开阔驰道而变得越来越频密。

    从六月伊始,建康城内气氛就变得有些浮躁起来,市井之间不乏流言,说是大将军北伐再创新功,一竟全功已经指日可待。

    但是有关于此的资讯,言者故作高深,听者自然也就难免云里雾里,但偏偏人情趣味俱都汇聚于此,已经成了市井间每日必须要打听的话题。可是由于始终没有确凿的消息传来,民众们这份好奇,便隐隐转为焦躁的情绪。

    有的人想要提前一步得悉详情,甚至干脆跨江北上,沿驰道奔驰入洛去打听更多。但就算驰道的修建让两地联系变得通畅便捷起来,但这种远行终究还是难免劳累、耗资,有条件坐言起行的时流还是少数。

    多数时流不能过江远行,而又想尽快了解究竟,而作为江东最主要的官声渠道,建康的台城自然便成为了民众关注的焦点。

    如今的台城,随着钟雅等执政老臣的凋零,已经越来越缺乏存在感,特别去年光禄勋王述奉行台所命归都之后,便开始将一些台城机构、人事陆续迁往洛阳,到如今,台城也变得越来越冷清,仍然留此供事的台臣已经少之又少。

    仍然留在建康的台臣们却并没有因为再次获得世道关注而有什么欣喜,他们多数都已经习惯了这种透明闲散的养老状态,之所以至今还留在台城任事,要么是确实没有什么相匹配的才力、即便入洛也难有职事安排,要么是生性恬淡、年龄老迈,已经没有了继续勇作奋进的心气。

    如此这些留守台臣便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难悉大事,他们对于江北军国事务的了解其实并不比市井之间更多。城中喧噪至此,这些人自然也难免好奇,而作为行台派驻的王述,自然便成了他们要打听的对象。

    王述本就不热衷于人情来往,台臣们频频来扰,已经严重到政务难施,对此自然烦不胜烦。他与行台虽然有固定的联络渠道,但是由于距离的限制,通信也难免滞后。

    更何况类似的喧扰并非第一次,早在年初时节已经喧闹了一波,当时流言也是言之凿凿,甚至具体到羯主石虎何时将会被押解南来日期都定了下来。

    更有江东一些州郡长官郑重其事上奏台城,提议台城需要着手准备盛犒大功,王述当时也连忙联络行台,结果却得知只是一个乌龙,大将军那时还在河北督战不曾归洛呢。

    这一次再来一番,王述自然也难免谨慎许多,不敢因市井民情而乍惊乍动,在行台未有确凿消息传来之前,拒不回应外间一些询问。但有的人他回绝得了,有的人却回绝不了,比如苑中的皇帝。

    皇帝居于苑中,虽然国务概不过问,但是对于北伐竟功与否,却还是充满关注。一日之内几番召见,王述无言以对,索性托病告假准备离开台城暂避。

    可是他刚刚从台城宣阳门行出,座车行上大桁之际,便见大桁南侧已经聚满都内时流,不乏人踮脚张望,更有人吼叫道:“王光禄来了!”

    眼见这一幕,王述哪怕再迟钝也明白这些人所为何来,忙不迭下令家人缓行,中途下车复又匆匆返回台城,而后才又吩咐人速往都南去请教一直住在都南别业的沈充,眼下这群情汹涌局面,他实在有些应付不了了。

    可是家人报信后再返回台城,王述才知沈充早数日前便离开了建康,去向未明,不由得暗叹老奸巨猾,既然早知民情喧扰、离城之际居然不通知他一声,以致他内外俱困。

    终于,六月望日这一天,终于有确凿消息从江北传来,这一次建康群情滋扰并非平地波澜,确有其实,北伐王师业已攻破羯国信都,且就连羯主石虎都被生擒落网。

    消息之所以滞后几日,是因为负责过江报捷的胡润停留淮南几日,召集五千豫州府兵同行。而此前离都的沈充,也跟随这一路报捷王师一同返回了建康。

    事实证明,行台这一份求稳谨慎的用心并非多余,当胡润作为报捷正使出现在石头城外时,闻讯赶来的建康时流多达数万之众,将石头城周边区域完全占满,以至于胡润船队迟迟不能靠岸入城,而苑中皇帝派出的使者也被热情高涨、蜂拥至此的人潮堵得难以靠近水门,咫尺天涯,不能相见,就这么持续了足足几个时辰!

    最终还是提前调入建康的那五千豫州府兵,配合着建康城内宿卫,于傍晚之际鼓号为令,宵禁全城,才将石头城附近那汹涌人潮分流引回城内各坊中。

    虽然民众被分流遣散,但这一日建康城可谓不夜,灯火透天,载歌载舞,民众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宣泄着因王师大胜而激发出的热情。

    对于这些建康民众而言,河北大势如何,与他们似乎没有切身利害,可这功业却是沈大将军创成,则就让他们难耐那种与有荣焉的自豪!也幸在行台对此早有预见,调遣五千豫州府兵随同归都,这才堪堪将建康城内热庆氛围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没有发生什么乐极生悲的恶性事件。

    建康台城,这一夜也是超负荷的运转,包括皇帝司马衍在内,俱都夙夜不眠,聆听胡润详细汇报这一场北伐作战过程种种并功获如何。

    “家国血仇,一朝得报!朕虽然不是英断人主,但幸在天眷深厚,能得大将军如此柱石倾力以助,功成此朝,不遗黄泉愧见祖宗先王之大憾!”

    多年荣养虽然不问世事,但随着年龄增长,皇帝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在听完胡润奏报之后,已经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自御床上站起,行至同在殿中的沈充座前,亲自俯首为礼,语调颤抖道:“朕与沈公,都是人间至幸之人!家门壮养英俊,不独厚益家声,海内盛名,更是力创诸夏新貌,功业足夸千秋!”

    沈充这会儿老脸上也是容光焕发,泰然受于皇帝半礼,然后才避席而起,满脸笑容道:“一家之幸,不足夸言。盛功如此,臣纵有惶恐自晦之念,可无奈宇内欢腾,人情俱乐,已不敢自谦自抑,强存虚态而损于社稷大喜!”

    殿中众人听到沈充这话,不乏腹中暗诽者,老家伙笑得后槽牙都灿然毕现,哪有一点惶恐自谦的意思?拉起世道群情做大旗,无非是鼓励人夸得更激烈一些。

    虽然有人不乐于沈充这满满恶趣,但谁让人家有了这样一个好儿子,即便不爽也只能忍耐,而各种夸赞之辞更是如潮汛翻涌,唯恐落于人后,以至于正经的论功事务到了第二天才提上议程。

    虽然如今内外国事早已经尽归行台,但建康台城一日不废,便还有其存在意义。对于如何盛酬大将军殊功,朝野内外几乎已经没有意义,而台城也不过是将群情稍作转达,很快便有了决议:沈大将军功存社稷、力复神州,非殊赏不足偿,昊天有命,皇王代授,功封梁王,昭告天下。

    梁王封授一应典章礼仪,很早之前便有筹备,因是到了第三天,台城便派遣国丈卫崇代表皇帝持诏北行,入洛封王。衣冠正伦的汉祚高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