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书院 - 历史小说 - 1627崛起南海在线阅读 - 第2633章

第2633章

    在场的人不会对朱子安的想法感同身受,因为陶弘方等人开始懂事的时候,舟山岛便已经被海汉控制,在他们的认知中,这里可以说是本国的固有地盘了。而当时海汉强行占下舟山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要打通北方航路,然后从大明北方沿海地区获得更多的移民人口。

    在他们看来,那时大明的功能便是为海汉提供原材料、市场和劳动力人口,从大明引入移民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做法,并没有任何不妥。海汉的移民措施为大明解决了大量的饥荒人口和战争难民,避免了大明国内更为严重的内乱出现,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做法,说不上海汉单方面损害了大明的利益。

    大明一些地区的地方官府对于海汉的移民迁徙措施装聋作哑,也未尝不是想借海汉之手减轻地方上的压力。让海汉人把那些无家可归的难民接走,总好过眼睁睁看着他们揭竿而起,作乱一方。

    当然即便这样的做法得不到大明的支持,海汉也没打算要寻求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正如哈建义所说的那样,大明不同意又能怎么办?难道还能调集兵马,在沿海地区跟海汉全面开战不成?

    朱子安当然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当时的大明内忧外患不断,根本无力再与海汉这种强敌开战,就算对海汉的蚕食手段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忍气吞声,避免爆发冲突。连大明都尚且如此苟且,想来那朝日两国的处境只会更惨,哪里还有反抗的可能。

    朱子安要是刚才对外事处的秀念多问几句,或许对于这种状况会有更为明确的认识。当初海汉军攻入平户藩,在战后几乎是将平户岛上的活人全部掳走,并且将平户城付之一炬,根本不留任何余地。相较之下,海汉在大明获取移民的措施算得上是十分温和了。

    陶弘方等人对于移民问题的兴趣有限,他们更为关心的,还是现阶段的国际贸易状况。尽管他们能从别的渠道了解到相关的信息,但绝对没有在这里获取第一手数据来得直观。而且杨运扎根舟山也有十几年时间了,对于这里的贸易发展状况最为清楚不过,众人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他这里得到比较可靠的答案。

    杨运首先回答的问题,就是朝日两国究竟谁的购买力更强,更适合成为海汉的贸易对象:“如果要以购买力而言,日本要比朝鲜强出不少。原因也很简单,日本有佐渡金矿、石见银矿,能大量产出金银,自然购买力不会差。而朝鲜已经探明的金银矿不多,相较之下要稍逊一筹。如果把日本购买力定为十分,那朝鲜大概是在六到七分上下。”

    陶弘方插话道:“但我曾听人说起,朝鲜国矿藏颇丰,工业部矿业司每年都会派人到朝鲜探矿,组织开采工作,难道开发这些矿产都不挣钱?”

    杨运道:“在下对这个可是外行,所知不多,但朝鲜国矿产多在半岛北部,而与舟山的贸易往来最多的却是南部地区,大概从中受益不多。而且他们就算能开采矿产,冶炼加工也得依赖我国,就连出产最多的煤铁,也是在我国帮助之下才建立了大型冶炼厂。听说有些三亚那边用得上的宝贵矿物,他们根本不懂其价值,也不具备加工能力,自然卖不起好价钱。”

    杨运虽然对此自称外行,但他其实已经道出了客观现状。朝鲜的矿藏品种其实远比日本丰富,储量和品质也非常具有开采价值,除了煤铁之外,还有相当多可以用于工业发展的矿藏未经开发。如铜、铅、锌、钨、磷、石墨、云母等等,有很多都是海汉所需要的矿藏。

    但坐在聚宝盆上的朝鲜国并不具备开采和利用这些矿藏的能力,甚至连其用途也完全不知,这自然也就便宜了海汉,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将一些宝贵矿产开采出来运回国内,用于工业制造。但对于朝鲜国来说,以极低价格出售这些矿藏给海汉,确实也没获得多少收益,只不过是以此来换取海汉在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了。

    哈建义问道:“请问杨大人,这两国从舟山购买最多的商品都有什么?”

    杨运应道:“他们购买最多的,其实还是比较传统的商品,如瓷器、茶叶、高级纺织品之类,约莫占到整体贸易量的六七成。剩余的部分,就是我国所独有的,大批生产的工业品了,如玻璃器、铁器、日用品、书籍等等。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贸易项目,比如造船、不动产、军火等等,因为有专职分管的衙门,所以并未记入普通贸易的统计数据中。”

    朱子安听到这里忍不住问道:“杨大人,你先前说到朝鲜国盛产煤铁,那为何还要向海汉大量进口铁器?”

    杨运笑道:“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国的铁器可以做到大批量产出,因此成本极低,即便加上运费,售价也要远低于他们本土所产。像铁制的农具、厨具这些需求较大的商品,几乎都已被我国占领了市场。最近这些年,听说朝鲜国民间的铁匠铺大多已经倒闭了,就算还开着的也基本都已转行,代理出售我国制造的成品。”

    朱子安追问道:“如此一来,当地所产的铁矿石又该作何用?”

    杨运道:“主要供给官府运营的冶炼厂炼铁,然后制作一些对工艺要求较高的手工铁器,寻常百姓是用不起的。至于他们用不了的部分,据说会以极低的价格处理给我国,用于冶炼精钢。嘿嘿,像这些高级冶炼技术,朝鲜人可就学不到了!”

    杨运所说的情况,让朱子安想起了以前在山东的一些见闻。他曾见过明军通过某些秘密渠道弄到手的海汉产武器和盔甲,皆是材质极好的精钢所制,比大明官军自家的装备还要更胜一筹,但其价格却比军器局和兵仗局的内部采购价更低。

    当时有人指点过他,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海汉能以极低的成本生产出这些装备。换句话说,海汉的兵工产能高得可怕,才能将成本压到这么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