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书院 - 历史小说 - 重生北魏末年在线阅读 - 第536章

第536章

    王阿井来到征募处,便有许多老相识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王快腿,你也来报名!”

    他不回答,他知道这些人在奚落自己,先前在徐州战场时,作为诱饵一员的王阿井跑得比强征来的农夫还快,在军中得了一个快腿的名号。

    “王快腿,听我一句劝,好好在陆上待着,到了船上可没地方跑。”

    随着又一句讥讽,王阿井耳边充斥着哄笑声。

    王阿井对此不屑一顾,等着吧,等我家公允过了县试,全城的人都要高看我一眼。

    王公允年纪虽小,但也打算参加今年的三月底的县试,其实他倒不是有了县试夺魁的把握,只不过是想先试试水,毕竟科举没有参考次数的限制,况且若是通过了县试,便可进县学读书。

    虽然县学老师不一定就比如今的师长更好,但齐王殿下念及贫寒学子科举不易,凡是县、府二级学生,入学第一年都可以领取廪膳,补助生活。

    至于为何只供一年,按高澄的原话是,都已经通过了县试、府试,自然是有能力的,在考试周期以后,有三年的准备时间,完全可以在此期间边工边读,高家的米很多,但没有一粒是多余的。

    无视旁人的讥讽,王阿井填报了姓名,便回家等待三天之后的选拔。

    与此同时,高澄也在计划他受封齐王以后的第一次出巡。

    崔季舒曾与友人说,国库若是急需用度,可以与齐王去借作为俘虏赎金的五万匹绢布,这句话并非戏言。

    当高澄宣布自己巡视三河地区、关陇的计划后,户部尚书崔季舒立即递上一张借据交给自己的上司,尚书令高隆之,请他代为入宫,让天子签字,毕竟崔季舒可没有侍中一职,不能自由出入宫中。

    至于远善见用将来自己禅位后的封地税赋为抵押,向高澄借布,作为高澄出巡的用度这件事,其实压根没引起什么争论。

    也许是高欢死后,齐王一系列肆无忌惮的操作让一众心向元氏的大臣彻底麻了,就连元善见都已经不再挣扎,高隆之让签,他就签,反正是分期五十年支付,每年从未来封地赋税中拿出一千匹绢布归还齐王。

    欠下一笔糊涂账,元善见也不在意,毕竟若是真有机会偿清五万匹布,总好过一禅位,就被人灌下毒酒。

    其实高澄这种做法,也是向外界发送这样的讯号,告知世人,他绝对不会在谋其国后,还要夺人性命,小高王一直是个讲究人。

    这一次出巡,绝非高澄静极思动,在中央全盘接收了军政权力以后,也是时候出巡地方,以元魏实际掌控者的身份,与世人宣扬威仪,也同时视察迁民生活。

    此番巡视,高澄并未将十二万京畿军尽数带上,他只带了其中8万胡兵,而将自己的嫡系与可朱浑元所部留在了洛阳。

    高澄命窦泰为洛阳留守,都督慕容绍宗、侯渊、刘丰、可朱浑元等自己的心腹,护卫京师。

    自己则领彭乐、薛孤延等原晋阳将领通行。

    在政事方面,由于尚书令高隆之受命打造战船,便将量产兵械的事交由兵部尚书封子绘主持,高隆之自己则早早离了洛阳,外出挑选合适木料去了。

    由于少了这位实际上的高氏第一文臣,朝中政事便都交由尚书左仆射孙腾、右仆射杨愔以及中书令司马子如三人共同商议。

    而齐王府一干家眷,也只有元仲华因孕,被送回了清河王府照料,其余就连早已经搬出王府的高洋也被高澄带上。

    这趟巡视三河地区与关陇,注定时间不会短,高澄可不敢将高洋独自留在洛阳。

    就连窦泰这位留守的安排,都值得说道,作为留守的窦泰毫无疑问是高澄离开后,四万京畿军的最高指挥官,但高澄却把原属于晋阳大军的胡兵全带走,只剩了自己嫡系交由窦泰统率,哪怕这位姨父有了反心,也调不动部队。

    而高澄带着8万胡兵巡视地方,也是他与六镇鲜卑等各族将士拉近距离的举动,当然,亲信都一千侍卫依旧是要随行的。

    第三百四十五章 荥阳郑氏

    太昌十年(541年)三月十二,齐王高澄领京畿军胡兵八万,并督将彭乐、薛孤延、莫多娄代文、慕容俨、元景安、叱列平、步大汗萨、暴显、皮景和、綦连猛等人及齐王府一众家眷出洛阳。

    计划先历河南,由济州渡河巡视河北,又经太行山道往河东,再重走西征旧路,由蒲坂入关陇,最后出蓝田关、武关,经六百里商於之地返回洛阳。

    一众随行都督中,年纪最幼者,是与高澄同岁的皮景和,不满21,却是高欢最后一任库直都督,即亲信都督,之所以年纪轻轻,却受此重任,只因为其人有胆略、善骑射。

    高欢征讨稽胡时,曾派遣皮景和领六名骑兵往山中探路,皮景和深入山后,遇敌百余人,领麾下六名骑兵与之战,独自射杀数十人,时年十四岁,故而深受高欢喜爱,屡次破格提拔。

    如今高澄继领高氏,亦将皮景和调入京畿军中,担任都督一职,所受宠信,不亚于高欢一朝。

    齐王车驾上,还差一月就要年满五岁的高孝璋与高孝瑜一左一右端坐在高澄左右,不再似以往嬉闹,反倒努力在父亲以及众将面前装个小大人模样,实际上,自从高欢身死,兄弟俩被接来洛阳后由生母抚养,便无时无刻不再待人接物上效仿其父高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