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03
齐了,效率比锦衣卫还高。要不是高公公知道他跟主审案子的镇抚使谢瑛有私交,险些得以为他是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个爹送到外头流放了。 弘治天子倒爱他以忠君为要,这不因父子亲情而阻碍朝廷办案的举动,命他站起来,许诺道:“此案尚未审结,还要等监察御史从云南取证人口供回来,与镇抚司的结果对照,才能最终定案。如今镇抚司叫谢瑛管得井井有条,不是从前那等吃人的凶煞地,崔榷在里面也受不着什么苦。爱卿只管安心在翰林院做事,来日案子审结了,朕自会给你几分颜面……” 崔燮简直想高呼不用看他的面子,但想了想监察御史从京到云南取证,取了证再回来的路程……嗯,崔参议起码还得在诏狱里待个小半年,光想想诏狱的环境,就觉得天子的处置相当合理。 他脸上微露笑容,如云破月初,任谁都看出那笑意和感激的真挚。 弘治天子看着他这一脸忠爱感激,觉得他们君臣也是难得的相投,吩咐高公公待会儿赐崔修撰几道菜,说着又转向崔燮说:“朕对崔卿素来寄予厚望,你只管在朝中报效,不可再生今日这样的愚昧心思。” 崔燮感激涕零地答应了,领了一道石花菜、一道烧银芽、一道酱烧笋干,回翰林院接着干活去了。 下班回到家,他便立刻写信到乡里,告诉祖母和两个弟弟天子有降恩之意,镇抚司里又有谢瑛关照,叫他们别为崔参议担心。给家里人吃过定心丸,他自己却忍不住日夜担忧老父的身体,时不时地要请谢瑛来家里为他讲崔父狱中的情况。 有谢镇抚往来照顾安抚,崔家的日子倒是平平安安地过了下去,反而是首辅刘吉很是坐立不安了一阵。 崔燮他亲爹被抓入狱,还这么证据确凿,眼看着无法脱罪,这岂不要深深得罪他?这事虽不是他自己主动办的,按察使的折子可是经内阁递上去的,崔燮会不会妨到他? 刘首辅内心煎熬了半年,还偷偷观察着两位阁中同僚、打听着镇抚使谢瑛与云南按察使的消息。结果半年多过后,不仅他们在朝中的人平安无事,没有降职罢任的,去云南查案的御史荆茂也顺顺当当地带了口供和被崔榷索过财物的土官、百姓的陈情疏来。 镇抚使谢瑛与崔燮那么好的交情,拿着两边证据一合,竟毫无替他父亲脱罪的意思,就照着律例判了个杂犯死罪! 给崔燮的生父判了这么重的罪,他竟还好好地做着镇抚使,没突然得什么风病,或是叫人查出犯罪去职! 刘首辅也不知哪一条更让人震惊些,等着天子裁断时,心中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莫非崔燮那气运是只护自己,护不住别人的? 或许就是这样! 要不然怎么他家祖先特特命他不许成亲,说成了亲就要占断一家气运呢?他的气运或许就与他这父亲相冲,越是打压崔榷的官运,崔燮自己的福运只能更好呢? 刘吉越想越心动,脸上浮起一丝浅笑:崔翰林,老夫这是助你仕途顺遂,你可千万要知恩感恩,保着老夫多当几年首辅啊。 第238章 崔燮这个孝子做得十分到位。他在翰林院里又要修实录、又要拟诏敕、又要吃……又要做经筵展书官, 夙兴夜寐地苦干之余, 还为狱中的老父写了数十篇诗词文章,逮着个机会就要抒发一下愁绪。 李老师看到他那堆不是很有诗味、感情也不是很浓烈的诗, 已是十分满足, 私底下跟刘健刘学士夸耀他纯孝:“想当初我以师长之尊命他写几首诗, 他都想尽法子拖着耗着,应制诗都得我替他一改再改。如今竟因思父心切, 情思勃发, 写了这许多诗……” 写的诗是够多,可是“情思勃发”是哪儿看出来的?这诗不都是勉强凑韵之作么?他以前写的还能比这更差? 诗名冠天下的李东阳竟夸耀起了这等水准的拙诗, 刘健心里无论如何不敢苟同。想来想去也只能归结于他做老师的, 看徒弟诗文的标准放低了。 他对这些诗文实在夸无可夸, 便挑了个能夸下嘴的地方:“和衷确实纯孝可嘉。亏得他早早把帐簿、赃物都送到镇抚司,让锦衣卫早早结案,也省了那位老先生一趟趟提堂审问,平白受刑讯之苦。” 崔榷在诏狱中, 确实托这儿子的福, 过得不错。因他家早早交了赃银, 这半年来他不用提堂审讯、不用在追比赃银时捱刑,只需在干干净净的诏狱牢房里待着,还有儿子求人送信送物进去,这牢坐得相当不错了。不过如今监察御史又带了当地证物证词回来,贪贿案证据确凿,他坐牢的日子已满, 该判刑了。 镇抚使谢瑛审断严明,不容私情,虽与崔燮交好多年,判案时还是冷峻地在卷宗上写下了“杂犯死罪”四字。 奏疏呈到天子手中,弘治天子想起对崔燮的承诺,御笔朱批,许他家赎铜免死,待所有赃物清缴后,再回去做官。 然而圣旨到了中枢,便遭首辅刘吉封驳回来。 刘大人又恢复了新朝以来遇谁怼谁,战斗在进谏第一线的风格,上本劝皇帝不可因宠爱东宫故识而赦其父之罪。崔榷在云南骚扰百姓、土官,有乱边境安宁之患,先因职务之使索财,又纵家人放印子钱取利,公私两罪并犯,罪该不赦,岂宜简简单单退了赃款便叫他回朝为官? 若他还做出这样的事,挑起边民之乱,岂不要乱百姓生计,坏天子圣明?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不能赦! 弘治天子与乃父不同,是个好诤臣、善纳谏的皇帝,不仅不嫌他忤逆上意,反而虚心接纳了他的谏言。再传旨时,旨意上便将先前的赎罪补原职改了一下,改成徒四年,许他运炭纳米赎刑,赎刑后回家为民。 刘阁老连这条旨意也想封驳。 可当初崔燮上本谢罪时,是他力保崔燮不受牵连,如今他倒自己为难起了崔榷,这是又想给皇上表现忠君爱国了?两位学士叫首辅作妖作得有些不耐烦,劝他:“圣上旨意如此,首辅何必执意封驳?何况官员有罪依旧例可赎刑,叫他每年纳米十石或杂粮十五石至边关,连纳五年也抵得过四十八贯赎罪铜了。” 刘首辅摆足了公正严明、不恤私情的架子,为难地叹了一声:“圣意如此,本官也只好奉旨了。” 内阁很快将旨意拟好,天子看看量刑不算太重,便命镇抚司将犯人提出来,着其往迁安老家为民。 自然,每年还要纳十石米至边陲赎罪。 因着天子要关照崔燮,两位学士相劝,刘首辅也抬了抬手,便不叫他去云南、福建这样的远地,只运至一千五百余里外的榆林县便是了。 旨意下到镇抚司,谢镇抚立刻叫狱卒把人领出来,对着坐了半年黑牢,颇